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实践育人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是温州市政府依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共建的知识产权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园区于2009年12月30日正式开园,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创了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模式。功能定位是建设成为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主要类型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人才培养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一站式、综合性平台。建设目标是打造知识产权六大中心:中介服务中心、维权援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展示交易中心、质押融资中心、人才培中心。学院负责建设、运营、管理,温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负责业务指导及政策、资金支持。园区既是温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主要支撑项目,同时也是学院打造“学、园、城”一体化,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校,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的主要载体之一。

    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园区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如维权援助中心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相继设立了中国(温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中国温州(服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与温州市司法局合作,成立温州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知识产权案件纠纷调解诉调对接机制,这一先进做法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在全省推广。现园区成为温州市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中心、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中介集聚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入驻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维权机构、培训机构、运营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各类机构15家。成立了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鹿城区分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园。争取到各级各类经费2000多万元。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高度重视以园区为载体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工作。主要形式有: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接收师生实习实践、选派技术骨干到学院兼课、合作编写教材、指导(接收)学生创业就业、举办讲座报告会等活动、科研成果转化、开设企业奖学金、社会培训等等。

 园区与入驻单位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专利工程师”辅修专业,该班面向学院工科类专业汽机学院、电子系、材料系等院系学生,择优选拔由园区和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各派一人担任班主任共同管理。瓯越公司注重学生的教学管理,园区注重学生的课后管理及对外协调。实行严格的师资准入,经过面试选拔,由企业老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利代理人、技术骨干、法官等组成,授课师资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方式采用前四个学期先参与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选修课学习,在第四学期结束时,经过学生自愿报名、选拔,在第五学期进入该班集中学习一个学期,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半天集中上课,半天在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晚上和双休日学生通过自学或做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提供的企业真实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原工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掌握专利工程师的技能,让学生掌握两种技能,具备两种本领,拥有两条出路。

 创新考核方式:采用课程考核与毕业答辩合二为一的方法。课程考核则通过实际的工作项目、案例来完成,如制作一份专利申请书或为企业出具一份知识产权分析报告。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学院相关院系老师、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技术骨干及用人单位组成。园区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学生的答辩过程,使用人单位能更直接、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并就所关心的问题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进一步增进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双向选择(如邀请了正泰集团、人本集团等8家企业参与,企业纷纷向学生提出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知识产权申报、纠纷、管理等各种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该班毕业后将分别获取由温州市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从业资格证书、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颁发的顶岗经历证书以及学院认定的学分(学分可与原所学专业第五学期学分互换)。温州市知识产权局、学院、园区、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共同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专利重点保护联系单位、专利中介代理机构等单位推荐,园区还为该班举办专场就业推介会,促进该班学生的就业该班已开设3期共127人毕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中介机构“麦可思”调查,该班学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就业环境优越(从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薪相比其他学生要高。其中典型的案例毕业生贺城,毕业后直接被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留用,现月薪达万元以上,严海卿与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温州办事处赵飞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了温州卓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等

 2020年目标任务。通过整合、引进、扩建,将园区建成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能力突出的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学院示范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具体任务:园区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入驻单位达25家以上,每年到账经费达500万元以上,接纳学生实习实践80人以上,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到学院做兼职教师10人以上,实现学院科研成果转化5项以上,促成2家以上企业在学院设立专项奖学金,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报告会参与学生数达1000人以上,社会培训达3000人次以上。